国信极速体育官方下载安装_极速体育nba免费直播_雷速体育篮球信息网-->>信息资料-->>内容
呼伦贝尔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现状的分析
 2019-11-03  出处:统计局  

  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国务院2019第14号公报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从我市情况看,近些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显着,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呼伦贝尔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

  (一)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数的变化情况

  据数据显示,1986年,呼伦贝尔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63元,2018年迅速提升为33401元,是1986年42.8倍;而农村牧区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986年的560元增加为14895元,增长了近26倍。近年来,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快速提升的同时,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年下降,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之差逐年增加。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后逐年下降。呼伦贝尔市城乡收入绝对差值从1986年的203元增加到2018年的18506元。是2018年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2018年的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近些年,由于我市调节发挥再分配功能,加大了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农牧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降低,但是收入差距仍需引起重视。

年份

呼伦贝尔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呼伦贝尔市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呼伦贝尔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倍)

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内蒙古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比(倍)

1986

763

560

1.4

774

382

2.0

1987

830

571

1.5

820

426

1.9

1988

951

631

1.5

916

547

1.7

1989

1112

666

1.7

1053

553

1.9

1990

1203

715

1.7

1155

647

1.8

1991

1281

751

1.7

1295

651

2.0

1992

1511

666

2.3

1479

719

2.1

1993

2010

860

2.3

1883

829

2.3

1994

2456

1294

1.9

2503

1062

2.4

1995

2762

1469

1.9

2846

1300

2.2

1996

3251

1999

1.6

3432

1602

2.1

1997

3753

2273

1.7

3945

1780

2.2

1998

3928

1902

2.1

4353

1982

2.2

1999

4329

2037

2.1

4771

2003

2.4

2000

4679

2191

2.1

5129

2038

2.5

2001

5208

1935

2.7

5536

1973

2.8

2002

5641

2278

2.5

6051

2086

2.9

2003

6246

1680

3.7

7013

2268

3.1

2004

7152

2682

2.7

8123

2606

3.1

2005

8228

3202

2.6

9137

2989

3.1

2006

9051

3608

2.5

10358

3342

3.1

2007

10364

4211

2.5

12378

3953

3.1

2008

12099

5061

2.4

14433

4656

3.1

2009

13298

5606

2.4

15849

4938

3.2

2010

14857

6295

2.4

17698

5530

3.2

2011

17142

7643

2.2

20408

6642

3.1

2012

19492

8807

2.2

23150

7611

3.0

2013

21482

9990

2.2

25497

8596

3.0

2014

24787

10751

2.3

28350

9976

2.8

2015

26844

11632

2.3

30594

10776

2.8

2016

28885

12540

2.3

32975

11609

2.8

2017

31195

13851

2.3

35670

12584

2.8

2018

33401

14895

2.2




表一:内蒙古及呼伦贝尔市城乡收入及收入比

  (二)各旗市区之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

  2008年扎兰屯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之差最高为7633元,额尔古纳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之差最低为2654元;全市其余旗市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均在3000-6000元之间,相差数额较小。

  到2018年扎兰屯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之差仍为最高达17115元,额尔古纳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之差仍为最低为3046元,全市除新左旗和额尔古纳市外,其他旗市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普遍在8000元以上。从各旗市区情况看,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2.jpg

图一:2008-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比较

  (三)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存在的差异性现状

  由居民收入结构看来,城镇居民收入主要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转移净收入占据一定比例;农村牧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以经营净收入为主,其他收入所占比重均比较低。

  1.2014-2018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变化

  2018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20454元,比2014年增长了3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4年的62.46%下降到61.24%,继续占据城市居民收入构成的主导地位;经营净收入4664元,比2014年增长了25%,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4年的15.07%下降到2018年的13.96%。财产净收入1178元,比2014年增长了3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4年的3.64%下降到2018年的3.53%;转移净收入7105元,比2014年增长了5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4年的18.83%增长到21.27%。

  2.2014-2018农村牧区居民收入的结构变化

  2018年农村牧区居民工资性收入2478元,比2014年增长了4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4年的16.36%上升到16.64%;经营净收入8167元,比2014年增长了1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4年的67.71%下降到2018年的54.83%,经营净收入仍为农村牧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比重下降较明显。财产净收入581元,比2014年增长了1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4年的4.82%下降到2018年的3.9%;转移净收入3669元,比2014年增长了2.1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4年的11.11%增长到24.63%。

  总体上看,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但农村牧区居民收入结构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经营净收入所占比重大幅下降,转移净收入比重明显提高。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牧区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转移净收入增长带动。要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需要进一步调节改善农村牧区居民收入结构,在提高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同时,不断提升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的比重。

3.jpg

图二:2008-2018呼伦贝尔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组成图

  表格说明:2008-2013年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组成部分口径为家庭纯收入;2008-2011年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净收入与转移净收入为整体数据。

  二、城乡收入绝对值之差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

  尽管现在看来城乡二元结构程度有所改进,但过去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无论是在社会层面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还是在经济层面如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上,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些差距无形中增加了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入城的经营性成本和就业成本,从而降低了农村牧区居民在获取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机会,并最终影响农村牧区居民增加收入。

  (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呈正比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劳动力素质较高者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贡献,从而获得高收入。人力资本还表现在受教育程度越高,所处等级越高,掌握的技术水平也越高,就越不容易被替代,得到的收入也就越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低技能性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

  (三)快速推进城市化引起的基础设施差异

  呼伦贝尔市的城市化高速发展,大量农村牧区人口向市区迁移,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使得一部分富足的农村牧区居民最先转变为城镇居民,而这部分人的身份转变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了缓解因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而引起的城市基础设施的供需矛盾。更多的资金投向城市建设,因此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得不到改善,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村牧区居民收入增加,从而加剧了城乡收入差。

  (四)第一产业发展相较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呼伦贝尔市是全国面积最大地级市,自然资源丰富,农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76%。随着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2018年,呼伦贝尔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5:29.2:49.3.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第二产业相辅相成的全新格局。

  第一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再加上农牧业产品价格较低,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化经营模式决定了劳动生产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导致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收入增长速度不能跟上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脚步。这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呼伦贝尔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现状分析,以及对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

  农业是三次产业的基础,更是提高农村牧区居民增收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府应积极引导对农业进行政策性补贴,加快农业产业化改造,提高农牧产品加工水平。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牧业为目标,大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做强做大呼伦贝尔市特色养殖产业,扶持农牧业企业和农牧业散户的定向合作,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牧业散户寻找定向销售渠道,减少其不必要的成本浪费,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这样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率还可以增加农民土地因承包流转产生的租金收入,同时因此产生的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到二、三产业,可以增加这部分居民的工资性收入。

  (二)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牧区经济发展条件

  增加农牧区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当前呼伦贝尔市应向农牧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资源,由于大部分的农牧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对于农畜产品的销售有很大的影响。要加大对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入,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拓宽农牧区发展道路,为农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大农村牧区教育投资,解决农牧区居民就业难题

  加大对农村牧区教育的投入资金,推进农村牧区基础教育建设。明确转移支付中的教育资金比例,调动;加强农村牧区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对教学业务的指导,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牧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大力培养农村牧区建设所需的农牧业人才,为农牧区的劳动力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让部分农牧民掌握专业化的技能,提高农牧区人力资本的素质,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农村牧区居民再就业问题,增加农村牧区居民工资性收入,更好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持续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居民转移净收入提高

  进一步调整收入的再分配结构,继续加强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加强对农村牧区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适度增加价格补贴,向农村牧区和城市弱势群体倾斜。确保城乡居民实际转移净收入的稳定增长,充分发挥其在调节高收入、扶持低收入以及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引导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

  以家庭为单位的耕地种植方式易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于这部分农牧民,政府可以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保障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对于接受再就业培训的人员设立培训定向工作制度,保证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率;就业服务部门可以建立专门的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平台,确保劳动力转移的可靠性;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形成农村牧区劳动力主动转移、全社会主动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提供服务的良好氛围。

  (六)鼓励农村牧区居民自主创业,提高农村牧区居民经营净收入

  对农村牧区居民自主创业和农牧业技能教育、予以重点支持,鼓励农民创新。以此来推动和提高农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并且不断加大对这部分农牧民、低收入群体等从事自主创业的优惠扶持力度,在财政补贴、小额贷款贴息、税收减免、行业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和创新推动作用,增加农村牧区居民经营净收入。


关闭窗口

  声明:凡来源标注为“国家信息中心”或“国信极速体育官方下载安装_极速体育nba免费直播_雷速体育篮球信息网”的文章或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国家信息中心或国信极速体育官方下载安装_极速体育nba免费直播_雷速体育篮球信息网所有,非经授权不得使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家信息中心或国信极速体育官方下载安装_极速体育nba免费直播_雷速体育篮球信息网的新闻资讯,均转载自有关政府网站或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单位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如果您认为本网刊发的任何信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在30天内联系我们,我们将依照法律规定及行业规范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国家信息中心 国信极速体育官方下载安装_极速体育nba免费直播_雷速体育篮球信息网 ICP证号:京B2-20170614
本站域名:http://www.crei.cn